因此調查花蓮縣內生物資源的分布及數量,並建立長期的監測系統,已經刻不容緩。而兩棲類成體用皮膚呼吸,蝌蚪在水中生活,都直接與自然環境接觸,也迅速反應各種環境變化,是環境監測的利器。但過去台灣島內兩棲類調查多偏重在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尚無有系統的調查報告。 為了了解東部低海拔山區及平原地區的兩棲類資源現況,本研究乃對花蓮縣境內的花東縱谷、海岸山脈及東部海岸等地區,進行兩棲類種類、豐富度及利用棲地形態的初步調查。
圖二:?
本次調查共發現十七種蛙類,包括蟾蜍科兩種、狹口蛙科兩種、樹蟾科一種、赤蛙科六種及樹蛙科六種。其中本次調查到的金線蛙是花蓮縣新紀錄種。 2. 豐富度及利用棲地形態 在記錄的?筆資料中,以日本樹蛙出現的機率最高﹙表?﹚,主要利用流動水域﹙表二﹚;澤蛙次之﹙表?﹚,主要出現在靜止水域﹙表二﹚。 調查範圍內蛙類利用的棲地形態以靜止水域發現的蛙種最多﹙十四種﹚,其次是流動水域及農耕地﹙八種﹚﹙表二﹚。 3. 生殖活動 調查期間每個月發現的蛙種數目並不相同,以九月上旬最多﹙十四種﹚,八月下旬次之﹙十三種﹚,十月之後發現的種類及數目逐漸減少﹙表三﹚。日本樹蛙及拉都希氏赤蛙在調查期間每個月都會鳴叫,白頜樹蛙、中國樹蟾在十一月上旬停止鳴叫,腹斑蛙、小雨蛙及澤蛙一直鳴叫到十一月底,而斯文豪氏赤蛙及莫氏樹蛙的鳴叫則從十月開始逐漸頻繁。
生殖期比較長 2. 長期監測 為了了解人為活動及棲地形態對蛙類種類及數量的影響,從88年2月開始,將選擇從月眉到光復沿花蓮溪畔開築的195縣道﹙全長約41公里,沿途包括各種棲地形態,包括山澗溪流、闊葉林、稻田、檳榔園、住家及廢耕地﹚,每1公里選擇適當的地點,利用叫聲估算法,配合目擊計數及標記再捕獲方法,每個月進行兩次的野外調查,每次以三至四人為一組,從晚上6:00到12:00,用開車或騎摩托車方式沿線調查記錄 ,每個點逗留約十分鐘。調查人力主要來自於慈濟醫學院的學生及花蓮荒野協會會員。 蛙類調查員在調查之前都將參加講習班,學習調查技巧、蛙類叫聲及外型辨認方法,調查時也要求隨身攜帶圖鑑及錄音機,若有必要可以錄音後由資深人員協助辨識。採用此種方法,主要是想將保育落實到地方的參與,利用保育團體的資源及力量,協助從事需要大量人力及時間的基礎調查及生態監測,也希望帶動學術界和保育團體間的良好互動關係。 如果試辦結果良好,未來將增加更多的穿越線,包括沿秀姑巒溪開闢從玉里到瑞穗及大港口到瑞穗的瑞港公路,穿越海岸山脈的光豐公路及東富公路、富源溪沿線、木瓜溪及鯉魚潭、中橫沿線等路線。而調查結果將可作為提供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重要棲息環境」之基本資料,並了解花蓮溪流域的兩棲類資源之種類及分布現況,以作為未來永續經營及長期監測之基礎。 3. 記錄表及資料分析 記錄表是根據特有種中心曾舉辦的兩棲爬蟲類資源調查研習會建議設計,但資料分析時,出現一些問題,例如棲地形態很難定義,有必要增加微棲地種類。 目前資料正在累積中,未來還會分析溫度、溼度、風速、遮蔽度、水深、離水距離、植被形態等微棲地資料,和各蛙種數量之間的相關性,以了解影響蛙類活動的因子。 | |
宜蘭縣頭城國民小學第111屆六年愛班部落格,本校位於頭城鎮開蘭路282號,背山面海,地近宜蘭最有名的新地標-蘭陽博物館,附近亦有兩百年多歷史的頭城老街。本班位於學校的中棟教室三樓,班級導師一名,班級學生29位,男15位,女14位。
星期一, 3月 04, 2013
【參考】兩棲類調查結果初探
資料來源: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6/resource_4.html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