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19, 2013

【推薦】親子天下雜誌51期-吳靜吉:愛自然的小孩有抗壓性

吳靜吉:愛自然的小孩有抗壓性

研究證明在自然界中探索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專注力和決心;促進他們在數理、閱讀和社會學科各方面的表現,身心健康和懂得保護自然。有趣的是,在森林裡且接觸到陽光的高中生,在創造力方面的表現比較好。
       十月六、七日兩天,參與政大「區域智慧資本──創意城鄉」計畫的十五位教授和二十位助理,到宜蘭中山休閒農業區親身體驗其環保、文創和觀光的發展,中山休閒農業區面積約八百零六公頃,共有七十二家包括民宿、茶園、果園等業者。
        這群來自大都會的國民,第一天下午分成七組親臨文化現場訪談七個業主,晚上進行各組分享,在分享過程中,多數人說話的速度慢了下來,聲音也柔和起來,互相傾聽彼此描述的故事。
        在這兩天的體驗過程中,一起品嘗冷泡茶、紅肉柚子、在地食材的有機餐飲,行走草地、聞花香、呼吸芬多精、聽雞犬相嗚、賞水木相映,熱情聆聽農業區幾位負責人,感性的述說冬山河的歷史軌跡,以及中山休閒農業區的產業變遷、特色、未來想像和面臨的困境。
       親近自然、體驗山水,喚醒了幾位曾經在鄉村生活的教授之童年記憶,也激發了在水泥地上長大的年輕人對土地的熱情。這讓我想起了宮崎駿首次擔任畫面製作人的卡通作品《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的故事,主角海蒂曾被帶到德國法蘭克福一個有錢人家,陪伴整天坐在輪椅上的克拉拉,嚴守規則不知變通的保母,每天監督克拉拉按時讀書進食、吃藥睡覺的例行工作。海蒂回鄉之後,積極展開邀請克拉拉親近自然的計畫。當克拉拉的醫生擔心克拉拉的輪椅會因山坡不平而翻滾,海蒂卻大聲說:「為什麼她一定要坐輪椅,而不能坐在草地上?」這一句話改變了醫生的思考方向,終於促成了克拉拉來到阿爾卑斯山,在自然的陶冶下,拋棄從小倚賴的輪椅,學會站起來在草地上行走。
      一九八四年哈佛大學生物學家威爾遜(Edward O. Wilson)提出「親生命性」(Biophilia)的概念,認為人類有一種親近自然的本能;之後,心理學家開始研究自然在兒童的心理衛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環境心理學家威爾斯(Nancy Wells)的研究發現,接近自然的兒童會有抗壓性和從逆境中復原的能力。
      一些研究也證明在自然界中探索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專注力和決心;促進他們在數理、閱讀和社會學科各方面的表現,身心健康和懂得保護自然。有趣的是,親近自然也可以增進創造力,華盛頓州立大學副教授馬克伊(Janetta McCoy)的研究發現,在森林裡且接觸到陽光的高中生,在創造力方面的表現比較好。
       這些年來,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相信,年幼時沒有建立與自然世界的連結,長大以後更不會親近泥土,因而積極協助學校和家庭設計讓孩子親近自然的課程和活動,例如自然現場的探索之旅、共建學校的教學園圃等等,以避免學生長時間困坐在電玩、電視和電腦的「輪椅」。
       當然這些活動都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不是照表操課,而是以自然為活動核心,是非結構性的教學。
     我很高興看到大都會的人回台北後,工作更起勁。

-----------------------------------------------------------------------------------------------
        國外有人專門研究對環境有保護意識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有與自然互動緊密的經驗,稱之為「重要生命經驗」研究:
一、 源起:
        Thomas Tanner(1980)是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創始者,1960年代,他發現許多保育人士都有一些共同經驗特別是童年時的自然經驗,於是,他選擇了四個美國環保團體的幹部當樣本,問卷中提問:「生命中哪些重要的影響造成你選擇保育工作?」受訪者中多數有提到「戶外活動」、「自然地區」、「父母」。接著,Peterson(1982)則探究影響環境態度形成的因素,他問22位環境教育者,「什麼經驗影響你發展對自然的態度?」結果,最常被提到的是「戶外活動」、「家庭」和「自然研究」,雖然Peterson未清楚說明「戶外活動」的內涵,但其研究顯示「自然環境」仍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這兩研究成為後來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先驅…

二、重要生命經驗與環境教育的關係
Stephen Gough(1999)認為,過去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者,傾向於接受環境教育是造成人類行為改變的一個潛在因素,而人類行為又是造成環境演變的決定因子。在這前題之下,從已觀察到的行為來回溯影響這行為形成的生命經驗再根據這些經驗規劃出介入方式以達到改善環境的目標,是有其合理性。簡而言之,若我們能透過發現已知的環境行動者的過去一些生命經驗找出可能加強或形塑其他人類對環境行為的方法,也許就可能達成環境教育的目的。而根據國內現有的研究顯示,「自然經驗(幼年、小學階段)」、「心愛地方/自然棲地的消失(社會階段)」,是影響環境行動形成的兩個重要生命經驗因子。

三、我的教育理念就是在盡可能讓孩子們能夠在國小的學習階段中,有一段與自然環境緊密互動的經驗連結,除了有可能培養具環境素養的公民特質外,今日亦發現,可以增近學生的學習動機、專注力、決心和創造力 ,更具有抗壓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